家住北京的张老汉今年69岁,年初突发脑溢血,动了大手术后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因家中无人能全天候照顾他,张老汉被送进一家关怀医院,开始时老人由那里的护工照顾,老伴白天过去陪护。但张家很快就从老家请了一位远房亲戚来医院照顾老人。张老汉的女儿说:“舍近求远找护工是对医院的护工不放心,担心照顾不好像我爸这样的昏迷病人。再说,现在全心全意的好护工难找,就怕当着家属做得很好,背后却不一定,找个亲戚来照顾心里踏实多了。”
家属:护工服务没有质量保证。 王秀芹女士的母亲也住在养老医院,她说:“我母亲今年快90岁了,两年前摔倒,腿骨折了,在家没法照顾就送到了养老医院,老人家意识清醒,也能和人交流。平时由护工照顾,我一两天来看一次。医院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护工水平就不一样了,有好有坏,碰上什么样的得看运气。同样是给老人洗衣服,有的洗得干净,有的衣服干了上面还沾着洗衣粉,遇上不负责任的护工是挺闹心的。”
护工:以老带新是行业特色。 为王女士母亲服务的护工姓张,来自四川农村,已在这家医院做了4年。她的工作没有时间段,一年到头都是工作日,老人一有需要,即便是深夜也要马上爬起来,非常辛苦。小张的丈夫如今也在这家医院工作,据说他曾在工地干活,经小张介绍当了护工,经过小张的调教,也成了一名熟手。像小张丈夫这样由亲属、熟人介绍入行,再由老手帮带是目前护工行业的特色。
医院:出色护工数量少。 谈到护工存在的问题时,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朱林说:“困难在于出色护工数量少,以及护工能否踏实为老人服务,如何让与病人非亲非故、没有血缘关系的护工把服务做到院方、病人、家属都满意。”他表示,仅管该医院的护工都是经过院内培训适用后才上岗的,且有多种机制对护工进行管理,但众口难调,做到每位患者家属都满意是项艰巨的工程。
护工作为护士的补充,已成为不具备自理能力的病人和老年人生活的必需。而受自身水平局限,护工以老带新的自我培训与专业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差距较大。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老人服务,特别是为那些已经进入弥留之际的病弱老人服务的护工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如何使这一特殊行业能够提供保质保量的服务,是如今公众关注的民生大事。业内人士指出,针对目前护工行业存在的问题,护工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亟待关注。
来源:老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