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成为政协委员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有数据显示,按国际标准,江门已超前全国12年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市区“空巢”老年人7.0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32.1%。
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和日益突出的“空巢老人”现象,包括港澳委员在内的不少政协委员都不约而同呼吁,要尽快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调研数据:市区“空巢”老人7.08万
在提案《关于我市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中,民盟江门市委员会通过调研发现,江门已成为老龄化程度较高地区,且老年人空巢率已超三成;人口老龄化现象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高龄化态势明显、“空巢老人”大幅增加等特点。
提案指出,目前市区“空巢”老年人达7.08万,占老年人总数的32.1%;其中无子女等直系亲属提供照顾、独居(1人或与配偶居住)老年人占“空巢”老年人的97.9%。相当一部分的老人处在“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状态中,且以80岁以上的居多。
民盟江门市委员会表示,“空巢老人”普遍在生活保障、日常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方面面临着难题。
存在问题:社会养老机构少、能力弱
“按国际标准,江门已超前全国12年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民盟江门市委员会代表梁敏雄在发言中指出,老年人患病率、家庭经济负担都随着老龄化而不断上升,会导致赡养老年人消极情绪的攀升。
民盟江门市委员会提案显示,江门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与国家提出的“到2015年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相比任重道远。
除了床位不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还面临服务内容单一、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低和社会养老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据了解,本地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给老年人提洗衣、做饭等家政服务,仅局限于困难孤寡老人和经济实力较好的部分老人;而社会养老服务队伍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绝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对策建议:整合资源建养老服务体系
如何解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民盟江门市委员会代表梁敏雄建议,首先要改变对老龄化认识不足的问题,建设规划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第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梁敏雄认为,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创办不同类型、档次的养老机构。此外,梁敏雄还建议中职技校等开设有关专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据悉,当前江门居家养老服务以政府投入为主。日前,市民政局局长陈霞透露,新会区居家养老中心项目有意向引入民资。
●委员观点PK
办养老院就能解决问题?
办养老院就能解决问题?身为港澳委员的黎荣添和刘嘉华对此有不同观点。
黎荣添认为,政府必须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要将政策规划好,去整合资源,然后一边做、一边去优化。”在谈到政府应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其建议可重整资源,在慈善捐款增加针对“养老安老”方面的投入,办一些公营的养老或安老的慈善服务机构。
刘嘉华认为,办养老机构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刘嘉华建议,解决问题不只是将养老服务摆到市场层面上去运作,还可以利用一些税收的优惠和补贴,鼓励市民照顾老人家。
政协委员陈伟文在《江门市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指出,社区居家养老有几个优越之处:第一社会成本低,不需要太大的基建投资;第二大量的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会继续发挥作用;第三所需费用较低,服务方式灵活,可以自由选择;第四老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不离开自己多年居住的住所,又能得到充满亲情的养老护理服务,又不会有失落感和压抑感。
政协委员刘昆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建议》中建议,可积极探索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和城镇“三无”老人供养制度,加大财政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