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 周燕珉
养老地产需要新思维:
第一,拿来主义行不通。
第二,老人设施远远比坡道、扶手更丰富。
第三,做好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
第四,快不如慢,大不如小。
第五,规划设计要注意呼应后期运营管理。
不少开发企业在起步时都非常重视开发模式、经营模式。通过对养老地产开发前期的研究,并在与一些开发商的合作中,总结出养老地产开发的五种类型共十五种模式。
第一类,与社区共同建设
模式1:专门建设养老社区(健康型、连续照护型)
民营企业开发的养老社区,既有普通老年住宅,也有专门养老公寓,配套有老年大学、老年娱乐设施、商业中心、会议中心等等,还有服务管理中心。如北京太阳城、上海亲和源。
还有政府投资建设的老人社区。
模式2:新建居住区中同时开发养老社区
开发企业转向新的客户群,走差异化路线。普通社区中专门分出一块儿做养老地产。控制规模可以降低对配套的需求,也便于管理。广东惠州养老社区大概是18万平方米的住宅,在整个开发项目总建筑面积720万平方米中占一小部分。
模式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
普通社区中可配建老少户、老人专用户型、老人日托中心、老人公寓。老少户是一梯两户,很容易呈现老少户,控制总面积,方便一家人就近居住。专用户型是拿一部分做成专用的,因为有一些老人残障,需要无障碍做得更到位,厕所做大一点儿,厨房可以转圈,一般家庭没有必要。老人日托中心,在社区里面就应该加上一定的日托中心,白天的时候他们会利用这样的场地和建筑。老人公寓,在一个小区中设立一部分老人公寓,提供厨房、餐厅服务。
模式4: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在已建成社区,或者比较富裕、老人聚集的社区周边,改造、新建一个老年服务中心,可以辐射整个社区。也特别容易存活,而且可以做成连锁。
第二类,与相关设施并设
模式5:老人公寓与商业设施并设
香港房屋协会建的彩颐老人公寓,楼下是商场,中间用会所隔开,上面就是老年公寓,一些智障老人、残障老人的房间,再上面是普通商品房。这个产品非常受欢迎,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当时,如果购买了老人公寓,老人子女就可以优先购买项目商品房。
模式6:老年设施与医疗机构并设
在医疗设施附近建老年设施就非常自然。
模式7:老年设施与幼儿园并设
在日本,老年设施和幼儿园可以共享一个庭院。这种案例在中国不多,但以后会多起来。特别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可能会有些幼儿园和小学空置,这部分装修以后做成老人公寓的情况可能会多起来。
模式8:老年设施与教育机构并设
美国拉萨尔村。老人可使用拉萨尔大学的公共设施,与拉萨尔大学合作提供终身学习项目。人群组成:年龄至少65岁,高中以上文凭,具备参加拉萨尔村教育项目的身体和智力条件和相应的经济能力。靠近大学,可能会促进销售。
第三类:与旅游产业结合
模式9:在旅游风景区开发养老社区或老年住宅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方向。
第四类:与国际养老专业品牌接轨
模式10: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
日本、瑞士养老成本非常高,他们设想在中国发展连锁,在他们的老人比较健康的阶段到中国来养老。或者是在世界其他类似的地方。到需要照护的时候再回国养老。也有一定的市场的可行性。
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引进管理模式
美国、欧洲包括日本的养老品牌都有这种可能。但是完全移植也不合适,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跟美国、欧洲和日本有很大差别,此外,经济条件、思维方式都不一样,直接照搬可能难以顺利落地,需要适当转化。
第五类:以其他方式转型
模式12:与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日本津久井公司从提供上门洗澡服务开始,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模式13: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
泰康人寿、中国人寿(601628,股吧)、新华人寿等等都在这方面开展准备、或者积极进入。
模式14:利用独有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一些服务方面很强的酒店积极转向老年地产,甚至可以利用旧酒店直接改造。
模式15:盘活旧有资产,改造为老年设施
城里的旧医院、小学、幼儿园乃至私人物业,往往都可以改造成老年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