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彻底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模式,当前的社会又进入了三十年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问题凸显尖锐,社会化养老是必由之路。
在中国社会“未富先老”的窘况中,政府正致力于社会保障的全覆盖问题,社会公共养老设施建设只局限于解决(占老年人口6%的)失去生活能力的困难老人,正为250万张养老院床位缺口发愁。长期以来我们把养老服务业作为福利性事业来发展,形成盈利性差、发展缓慢、供不应求和有求无供的现状,健康老人的养老市场一直是空白。
社会化养老的出路在于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养老产业链,但是任何一个产业链都是建立在“盈利”基础上的。“养老产业”尽管是近来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但跟“教育产业”一样仍属于缺乏共识的模糊概念。在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的状况下,希望我们的养老产业像先进国家那样由市场自然形成是一个空想,因此要打开中国的养老市场是一道社会难题。
然而中国又有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人口众多。随着养老金的逐年增加,市场老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这个总量非常庞大,其规模不亚于钢铁、石油或对美贸易。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已经得到保障的、健康的、占老年人口90%的平民老人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消费来改善生活品质。中国的养老服务业应当是“福利+市场”的双轨制,即“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并行,以“产业”获得发展,以“事业”实行救助。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过去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变为“消费拉动型经济”,这是摆脱国外各种势力围追堵截的重要战部署。官方曾经描绘的“万亿养老产业,千万就业机会”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之一,启动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养老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扩大内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家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给老年人提供商业化机构养老的生活模式,着手解决“社会化养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结构不相适应的关键手段,又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对养老服务业进行“产业化改造”的必要性凸显,发展“养老产业”不管从经济层面或社会层面来讲都具有时代意义和紧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