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精神,感到通篇有几大亮点:
一是《规划》通篇突出了“四个适应”的基本思想:即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养老需求;适应中华民族几千年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改革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是内涵阐释清晰,功能定位准确。《规划》开宗明义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做了明确定义:它是关于养老的网络、制度、机制、标准等方面建设的统一结合体;是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老年社会参与等服务内容的统一结合体;是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的统一结合体;是政府、部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多种力量的统一结合体;是硬件设施、软件管理、组织、人才和技术等多种相关要素的统一结合体。
《规划》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也进行了准确定位:居家养老--基础;社区养老--依托;机构养老--支撑。同时明确了建设重点:城镇社区--日间托护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乡镇和建制村--建设改造敬老院,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村建老年活动中心;养老机构--重点是失能老人养老护理机构。
三是发展目标明晰,任务翔实具体:29个字概括总目标:基本建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在建设目标分解上,又具体分解为两个方面: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既要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又要加快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城镇社区达到基本覆盖,农村社区的覆盖率则要达到半数以上。机构养老要积极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五年内机构养老床位要翻一番,增加340万张,达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老年人养护服务设施。此外,对养老服务业的装备、信息建设也提出了具体任务。
四是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管理监督。《规划》强调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式要多样化:新建、改扩建、购置,整合置换闲置资源;建设资金的筹措要多渠道: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鼓励和资助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投入、彩票公益金加大投入;养老服务的管理运营要多种形式:新建养老机构有条件地方实行公建民营;财力不足地区实行民办公助;现有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走公办民营路子;推动养老机构实行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市场化运作,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建立标准规范: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标准、规范、认证和评估体系、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推进标准化建设;
五是《规划》强调了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源建设。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完善土地合理划拨和利用、财政补贴资助、社会保险和医疗扶持、水电气优惠等政策;探索实行护理补贴、护理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价格形成机制等,规范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业。
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必须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院校教育:开设专门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高等、中等院校,加强系统培养和训练;其次要搞好在职培训:开辟养老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训练;再次是要加强职业化建设:全面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部持证上岗;深化等级职业资格训练,提供竞争晋升阶梯;倍次是要加强专业化建设:引入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机制;开发社工岗位;开展学历教育合资格认证;最后是加强队伍的社会化建设: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加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
相信在《规划》的指引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