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经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养老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北京城区养老院出现“一床难求”现象。3月20日,记者以家属身份咨询第一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该院回应称,目前有1100张床位,前面排了7000多人,“老人要住进来,至少得等10年”。(3月26日 《新京报》)
想入住一家公立养老院,需要等10年,这看似开玩笑,确实实实在在的残酷现实,它再一次将沉重的养老话题,抛到我们面前,令人顿生窒息感。在笔者看来,缓解“一床难求”的困境,政府还是应当大力扶持民营养老企业。
有数字显示,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50万到400万,届时大约5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如果按照北京的预计,到2020年,4%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至少将有14万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很显然,养老机构的压力将有增无减。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窃以为,紧靠政府的努力,无疑是杯水车薪,还是应当让民营养老企业发力。
这就是说,政府应当出台激励民间养老企业的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机构的建设中来。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将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可是,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民间对这个规划的知晓率不高,热情不高,值得我们重视。
发展好社会养老,就应当给民办养老机构多些便利。比如在土地上可以优先使用;比如在建设上给以资金扶持;比如政府鼓励志愿者到养老机构参与服务;比如按入院老人的数量给以一定比例的奖励,甚至可以探索政府开发民众负责运营的公建民营形式。如此一来,让他们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让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解决好养老问题上,政府不能缺位,扶持民间养老机构发展上,政府更不能缺位。否则,“一床难求”的社会现象还会愈演愈烈,这让公众情何以堪?
责编 翟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