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生息在通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如今,沐浴着国家扶贫开发的和煦春风,这里的山绿了、地平了、水清了……
2010年,全县贫困人口为8.9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0元。而在十年前,这里的贫困人口还是17.0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246元。
看似简单的数字,却凝结着通渭县10年来决战贫困的汗水与艰辛。
通渭,改革开放前,大多数农民过着“吃粮靠统销,穿衣靠救济,草皮作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
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自然条件,通渭大力实施扶贫战略,通过大规模兴修梯田、流域治理、种草种树……开始在贫瘠的沟壑梁峁间探寻自己的出路。
通渭县委书记令续鹏说:“这些年来,在构建‘大扶贫’的战略下,我们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以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产业开发为重点,以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社会帮扶为主,变过去的‘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有力地激发了全县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
打牢基础挖穷根
层层梯田环绕,黑色的地膜一眼望不到边,平整的农路在田间纵横交错;被梯田环抱着的村落,户户都建起红砖瓦房,标准化养殖圈舍里,牛羊膘肥体壮……这就是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给马营镇长川村带来的新气象。
然而,就在3年前,这里的农田还是“不下雨了不得,一下雨不得了”的“三跑田”。“十沟九坡头,耕地滚了牛”,“种一坡、打一箩、煮一锅”,是人们对这里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描述。
穷则思变,变则思进。为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马营镇通过积极争取,开始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刘珍是长川村最先响应整村推进、新修梯田的号召的农户,2009年,他依靠项目补助,还贷了6000多元钱,把自家的30多亩地整修成了梯田。现在家里的花销主要靠销售马铃薯的收入,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刘珍不仅还清了贷款,家里还添置了很多农用机械,三轮车、四轮车、铡草机、覆膜机、割麦机一应俱全。“有了这些机器,我们种地轻松多了。”刘珍兴奋地说。
兴修梯田,不仅改变了山乡的面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来的生产方式。
长川村二社村民刘希平说:“原来家里的30多亩地只送粪就要40多天。现在地边的路都修好了,用三轮车两三天就干完了。”刘希平深有感触地说:“土地修平了、道路拓宽了,农民的穷根子也就彻底挖掉了。”
绿树种到山头,梯田修到村头,农路通到地头,沼气通到灶头……这是通渭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给农家生活描绘出的新美景。
近十年来,通渭县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13133.35万元,使项目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步入循环产业
“全膜玉米是个宝,抗旱增产它最好!明年旱情今年防,农民四季心不慌。”
在通渭县,这首诙谐生动的小曲被人们广为传唱,也道出了广大农民依靠科技种田,粮食连年丰收的喜悦心情。
“从种子点上以后老天爷基本上没有下过雨,眼看着小麦和其他夏粮全部绝收,家里人都很焦急,但谁都没有想到今年的玉米能长这么好,真是神了啊。”平襄镇徐川村村民徐治忠说,“今年家里共种植了25亩全膜玉米,亩产均在1400斤以上,总收入也要3万多元。”
通渭县94%的耕地是旱地,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处于大旱大灾、小旱小灾,年年受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面对被动,县上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原则,通过大胆探索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支撑,大力发展全膜玉米种植促农增收的路子。
2009年,全县推广种植全膜玉米56.3万亩,总产量达31.45万吨,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今年,全县共完成全覆膜玉米种植81万亩,在遭遇秋冬春夏四季干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丰收,据测算,亩产达550公斤以上。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培育产业,是通渭县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中的重中之重。
走进夏日的平襄镇宋堡村,眼前看到的一切让人欣喜,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里,到处是菜农忙碌的身影,大伙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蔬菜……
宋堡村支部书记张甲来说: “搭建大棚时政府给我们每个棚补助5000元,一个大棚一年需要的化肥、种子钱和农忙时雇人的工时费总共还不到1000元。现在三茬菜已经上市,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
发展种植业,让农民的生活宽裕了,但如何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这是通渭县委、县政府要办的一件大事。为此,县上提出了以种促养,以养带种,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思路。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为我搞养殖提供了饲草。”今秋,常河镇小庄村村民王改生再不用为没有饲草发愁了,他将家里的50亩玉米秸秆全部青贮,准备通过搞养殖大赚一笔。
“养了25头牛,收入很好,牛粪除自家做肥料外,还可以卖钱。”王改生逢人便讲。
近几年,通渭县每年坚持投入各类资金3700多万元,种植全膜玉米80万亩以上,种植优质马铃薯40万亩以上,着眼于玉米秸秆转化升值,提出了建设全省养牛大县的目标。已投入资金3.1亿元,全县牛存栏5.75万头,已建成沼气池1.9万眼。农业步入了玉米秸秆带动养殖、牲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发展沼气、沼渣和沼液还田增肥地力、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通渭县县长邵志刚说:“旱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新路子。今后,我们要走好这条路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培育“铁杆庄稼”
扶贫先扶智,治穷重治愚。实现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扶事”向“扶人”转变,这是通渭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王丽2007年毕业于通渭县职专,毕业后她接受了“两后生”培训,现在就业于浙江宁波菱茂光电公司。“由于受过正规的培训,单位上对我们这批人很欢迎,月工资要比普通职工高得多。”王丽说。
“帮钱扶物,不如一技在手”。近几年,县上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通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渭县常河职中”劳动力输转培训基地,建立乡级流动培训点和民间代培点38处,开辟和建立劳务基地88处,与北京、浙江、广州等地区建立了长期性用工劳务基地,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季节性劳务基地。
“十一五”期间全县输转富余劳动力47.8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6.1亿元。劳务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通渭县扶贫办主任孙晓峰说:“只有把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相结合,才能达到扶贫扶志、治贫治本的目的。”
社会帮扶激发活力
10月13日上午,通渭县与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华家岭风电场项目一期工程,在华家岭山巅奠基。
华家岭风电场项目是国家电监会重点帮扶项目,也是国家电监会对口帮扶通渭县以来,发挥电力开发行业优势,挖掘地方风力资源优势,支持建设的定西市首个风力发电项目。
“以前到夏天,家家都开始使用脱粒机,电闸就跳了,自从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后,用电稳了。”襄南乡文堡村村民王自行说。
总投资2355万元的农网改造项目也是电监会定点帮扶通渭县后协调解决的一项民心工程。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通渭还为马营镇、榜罗镇捐赠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1000套,组织20名乡镇干部赴山东学习培训,积极协调争取到马陇公路升级改造项目。
这些项目在通渭的落户,极大地激发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活力。
如今,通渭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曾被深沟大山阻挡着的群众,脸上洋溢着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