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倡“认亲”养老 子女更应担责(图) |
|
信息来源:楚天都市报 |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马飞摄 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养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连日来,本报持续聚焦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一方面呼吁子女常回家看看,另一方面希望社区加大对老人的社会供养。昨日,本报记者连线多名社会学、心理学专家,听取他们对养老的建议。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
“认亲”养老是很好的方式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称,现在空巢老人很多,目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
周运清说,由于“四二一”倒金字塔的家庭逐渐成为主流,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许多社区便推行志愿者“认亲”,把子女不在身边的或孤寡老人拜为长辈,并定时串门关照,但这需要人们去做。“养老应该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并推出更多养老方式。”周运清称,“认亲”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结合,但这种养老还需要社区来提倡并组织更多的人去做。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罗萍
子女应承担反哺父母的责任
“社会应该加大孝道教育,让年轻一代肩负起责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罗萍教授分析,空巢家庭低龄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现象,但很多年轻人并未肩负起应承担的责任。
罗萍说,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很多年轻人对父母关心较少,而更多的是责任心淡薄。“父母已老,子女还未意识到应该承担起反哺父母的责任,还未将从父母处获得亲情的观念转变过来。”
罗萍建议,社会应该加大对年轻一代“孝道”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感恩。年轻一代也要经常关心父母,经常打电话,多和老人联系。“除了物质上的关心,还要关注精神层面的抚慰,尤其是单身老人。”
华中师大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
问候和牵挂是最好的礼物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郑晓边说,空巢老人倍感孤独特别容易心理疲劳,特别需要有一个心理的“家”。
郑晓边说,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早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中年经历下岗热,老年经历空巢期。渴望归属感亲情感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但由于得不到子女的照顾,特别是精神慰藉,他们特别容易心理疲劳。
郑晓边建议,空巢老人首先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自己,不把自己关在家里,多体恤年轻人在外打拼的心理压力。其次,老年人要扩大人际交往面和生活交往圈,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发挥余热,为社会服务。可以培养兴趣爱好,上老年大学,成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成员,为下一代服务,用他们的社会经验,专业知识等,培养下一代,这样有成就感和认知感。最后,需要年轻人继承优秀的传统亲情观念,不管在不在家,对老人的问候和牵挂是慰藉老人最好的礼物。
|
添加日期:2012-1-12 编辑:
浏览次数:42 责任编辑:li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
|
|
|
|
|
信息评论: |
|
|
暂时还没有评论... |
本页显示 0 条 共有 0 条 |
|
|
|
信息声明: |
|
浏览者可以下载本网站上显示的资料,但这些资料只限用于个人学习研究使用,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无论是否在资料上明示,所有此等资料都是受到版权法的法律保护。浏览者没有获得本站或各自的版权所有者明确的书面同意下,不得分发、修改、散布、再使用、再传递或使用本网站的内容用于任何公众商业用途。承担(包括但不限于疏忽责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