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去哪里养老”已经成为牵动全社会的话题。(新华社发)
银发社会离浙江越来越近。据中国社科院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继上海之后,我省已成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据省老龄委的统计,2009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62万,占总人口的16%。到2044年,浙江的“银发族”将增至2100多万,占总人口的41%左右。
这意味着,30多年后,全省每3名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负担2名老年人。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显然“独木难支”。
传统模式不堪重负
近日,杭州市审计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市每百位老人只拥有养(敬)老院床位1.76张,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应达到3张床位的国际标准。拥有850张床位的杭州市福利中心,2006年床位就已饱和,目前预约排队的老人已达1400多人。
长期研究老龄化问题的浙大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提出了“基地养老”的新概念。这种在传统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础上的新型养老模式,简单说来,在城市周边一两小时车程的地域,选一处适于养老的地域,附设优质养老保健设施与护理服务人员,让城中老年人自愿移居基地度晚年。
“老年人出城居住养老,青年人进城创业赚钱,更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在杭州市郊养老,不仅环境优美、适宜人居,而且房地产价格低廉、生活费用标准较低,对老年人的吸引力很强。”柴效武提出,集中养老在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功能和节约费用上都具有规模效应。
此外,基地养老和以房养老可有机融合一起,房屋实施倒按揭的老年人,可离开家到基地养老,财务和人身居住得到较大自由。两者的融合将为解决养老成本提供一种样板。
民企摸索“基地养老”
走进杭州转塘的“金色年华”养老基地,记者正巧碰上了几位老人拉着一位管理人员追问老年公寓的入住问题。“这些老人想要中小户型的公寓,但很可惜,现在都住满了,只好预约。”金色年华的副总经理汤平平告诉记者,经过两年运营,“金色年华”如今已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新型养老社区,二期工程也在扩建中。
“住了快一年了,特别喜欢这里的环境和氛围。现在让我回城里,住不到三天我就想回来了。”正在基地“后花园”中种菜的郭根顺大伯告诉记者,他住在“金色年华”的一个中套公寓,“一次性付清50万,买断的是50年的居住权和服务权。”
郭大伯告诉记者,公寓里有24小时管家,还有医用电梯,最吸引他的是“金色年华”经常举办一些活动,“老年人怕孤独,在这里我能找到归属感。”
政府规划“基地养老”
柴效武告诉记者,“浙江一些市县有过实际运作,建德已将建造养老基地、发展银色产业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养老基地已在实际建设中。”
“建德正布局养老产业。”建德民政局局长包海洋说,养老产业的发展不会破坏建德丰厚的生态资源,还能充分发挥资源效益。“我们要吸引长三角地区的老人,甚至全国的老人,来建德养老。”
记者了解到,建德前期的养老产业调研工作已接近尾声,初步遴选了30家有意投资的民企,最终将确定10家左右。“小规模的养老基地并不缺,但政府需要协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养老基地,打造养老综合体。”包海洋告诉记者,接下来政府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包括整体空间布局规划以及老年护理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