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最大老年公寓引出话题
省慈善总会康乐苑老年公寓近日动工开建,明年底,武汉市江夏区大桥新区汤逊湖畔,将崛起华中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老年公寓。
据项目负责人昨介绍,这座总投资6.5亿元的老年公寓,可为3000名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社区式养老服务。公寓将采用最先进的养老模式,按国际“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的标准建设,配备了老年大学、康复养生医院、膳食坊、活动中心、图书馆、恒温游泳池、超市、开心农场,还有带孙子的幼儿园。在这里,养老不是普通的生活照料,还包括精神慰藉、文化养生、康复医疗、专业护理等。
相比目前常见的养老机构,这座老年公寓无疑会令众多白发人好奇及憧憬。“打造高品质、多功能、大规模、兼具示范性的老年公寓,将是我省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的一次有益尝试。”省慈善总会副会长何运杰说。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而在湖北,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97.4万,占总人口的13.93%,高于全国0.67个百分点。到2015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到994.22万,老年人口比重将提高到15.5%。
明天,我们将如何养老?您的养老屋将安在哪里?
居家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方式
如今,随着老龄人口的进一步攀升,慢慢进入“4+2”状态,即2个独生子女照顾4位老人。养老问题,是老辈和小辈必须共同迈过的人生坎。
一份针对城市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依照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和社会现实,居家养老仍然是当今主要的养老方式。老人不愿意进养老院,一则是养老观念,自古中国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家中有他们熟悉的环境和亲情,有他们盼望的天伦之乐,宁愿在家遭罪也不进养老院享福。其次一些养老院也存在让老人抗拒的因素,如暮气重;服务质量单一,设施简单;专业培训护理人员少等。
“养老最重要的是有一副好身体。”武汉一家国企中层干部、55岁的刘先生说,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老人身体好,孩子的负担就轻些。刘先生的妻子有哮喘病,他打算到海南或深圳等温暖的南方买套房子,每年秋冬去住,将来房子还可以给儿子留下一笔可观遗产。
荆州的黄家三兄弟在郊区合买了一个农家小院,打算退休后住进来,自己在门前的菜地种菜,闲暇时三兄弟打牌、聊天。“对老人来说,精神上的满足同样重要,几兄弟一起养老,不觉得孤独,还能互相照顾。”老大黄家辉说。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从总体看,居家养老仍是主流模式,但未来家庭养老功能将向社会转化,社会养老呈现流行趋势,尤其是“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的老年人更加依靠社会养老。我省将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网络,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试点。
社会养老服务渐获认可
18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区阳光福利院,记者见到85岁高龄的张伟婆婆,她正拿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仔细端详,还即兴唱了一段汉剧《斩韩信》。
老人精神不错,生活也都能自理,算是福利院内身体情况挺不错的一位。从2009年开始,除了几次住院,张婆婆一直住在福利院。她说,这里护工很细心,环境不错,就住了下来。
福利院里还有10对老夫妻,80多岁的秦昌镕和徐慧芳就是其中一对。起初秦爹爹不愿意住福利院,拗不过婆婆决定试住一个月。后来,老两口决定在这里安家既解决日常起居,生病也有人照顾。
院内还有好几位退休教授和高级教师。尽管有子女,但他们觉得在福利院,老人们住在一起不寂寞,也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平时老人们打牌、唱歌、跳舞,日子蛮有滋味。
阳光福利院副院长陈细燕说,过去人们觉得送老人进福利院就是不孝,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思想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如今渐得认可。
家住武汉市武昌区胭脂路的叶安昌、裴慧文老两口,选择了武昌区社会福利院免费提供的日间托老服务。
每天一大早,他们来到院里,和这里的老人们一道晨练、活动。中午在院食堂吃过午饭后小憩一会,两老下午又忙着下象棋、唠嗑、健身,一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荆州市沙市区朝阳街,70岁的空巢老人陶生孝则选择了居家养老。他身体还不错,生活能够基本自理,不愿意住到养老院去。
“陶爷爷,给您送饭来了,都等饿了吧?”15日中午,朝阳街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易加梅用餐盘端着一份饭菜,轻轻敲开陶生孝家的门。
“今天是些什么菜咧?”老人微笑着询问。“花菜炒肉,素炒三丁,还有番茄蛋汤。”易加梅将饭菜递过来。这温馨的一幕,在朝阳街每天上演。
目前,我省共建立城市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近1000个、照料床位3000余张。
养老服务人员难求难留
“夕阳”事业下的“朝阳”产业,是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张烨教授印在名片背后的一句话,他藉此表达自己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需求前景的乐观。
然而今年的专业招生状况,却让新任老年康复与管理系系主任的张烨有些困惑原定50人的招生计划,实际完成26人。而根据他之前的统计,仅在湖北,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就达30万人。
抛开新专业认知度不高、前期招生宣传不够等因素,张烨认为导致新生缺乏报读意愿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目前养老服务人员整体待遇偏低、工作辛苦且社会地位不高。
武昌区社会福利院,年过40的护理班长李秀红每周只能休息一天,但不到2000元的月薪却让她切实感受到生活压力,更别说面对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所承受的身心付出,“除了体力上的,还要对他们保持耐心、时刻关心。”她坦言之前对家人都未必能做到。
很多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表示,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年龄层断档不容忽视。“年纪大了的干不了,年纪轻了的不愿来,能做事的大多是40岁至50岁的中年妇女。”武昌区社会福利院院长黄莉很是担忧。
采访中,阳光福利院副院长陈细燕无意中说起,该院当天上午本有一位年轻女孩来应聘养老护理员,“她电话里一说来我们都很高兴,因为之前这里几乎没有年轻人。”然而,直到记者中午离开时,她们期待的人却始终没有出现。
养老问题需社会携手求解
养老设施总量不够、社会化程度不高、专业服务队伍急需扩容,这是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截至2011年底,我省民办养老机构床位为2.2万张,公办城市社会福利院床位为2.6万张,民办与公办床位比例为0.85:1,而全国的平均比例为2.3:1。按照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需新增养老床位约10万张,除政府投资兴建约7万张以外,还需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至少3万张。
近期出台的《湖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除了继续把推进居家养老、完善社区养老、加强机构养老作为工作重点之外,还明确提出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实施民办公助、推进公建民营,加快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使其成为机构养老的中坚力量。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教授表示,目前社会养老服务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在养老设施配套、专业人才培育还是在服务理念更新上均有待完善。他表示,国内养老服务大多仍停留在对老人病患和日常生活的基础护理层面,已无法满足社会整体性、多元化的需求,从基础护理到整体照护都需要服务理念革新,更需要专业人才支撑。
省民政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湖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我省将采取具体措施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和养老护理员培训机制,建立职业资格制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整体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社保待遇和社会地位,开发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并探索引入社会工作者机制。
这位负责人还说,未来,无论在哪里养老,生活有人陪,养老有地住,生病有钱医,无疑是每个老年人的幸福晚年追求,也是全社会应该携手共同的努力!
|